•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2023年开封市设施农业调研简析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为深入了解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状况,按照《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4年度信息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统计局农业处决定在全省开展2023年设施农业生产情况专项调研。开封市经济社会调查队按照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及相关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组织开展专项调研。调查显示,开封市委市政府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规划和实施措施。开封市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设施农业技术型推广人才少,高水平、高素质的设施农业从业者少,新农人人才少,以及融资不畅、品牌不突出等短板问题。

一、2023年开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具有集约、高效的特点,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发展路径。从本次调查回收的33份有效问卷中,反映出开封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数农融合发展有待提升

1. 设施农业生产多为普通农户,以塑料大棚、自有土地种植蔬菜为主。在33份有效问卷中:从经营主体类型来看,普通农户23户,规模户(家庭农场)2户,合作社7户,农业企业1户。普通农户占总户数的69.7%。从主要设施类型来看,塑料大棚24户,日光温室4户,中小拱棚3户,其他(工厂化设施等)1户。塑料大棚户占总户数的72.7%。从设施权属来看,26户为自有,7户为租赁(包括村集体所有),自有户数占总户数的78.8%。 从设施的建设环境来看,25户为耕地,7户设施为家用地,1户为建设用地。耕地户数占总户数的75.8%。从设施内种植作物的主要品类来看,20户种植蔬菜,2户种植食用菌,4户种植园林水果,4户种植瓜果类,2户种植花卉。蔬菜种植户占全部种植户的六成以上。从收获频次来看,一年一茬17户,一年两茬12户,一年三茬及以上(包括一直收获)4户。

2. 设施规模及播种面积逐年增加。33个调查户2023年年末设施占地总面积1276.5亩,比2022年增加96.6亩;2023年全年设施内实际使用面积1171.5亩,比2022年增加90.9亩;2023年全年设施作物播种面积1417.6亩,比2022年增加181亩。作物总产量3257.9吨,比2022年增加346.6吨。

图片1.png

 

    3. 设施农业生产数农融合有突破。从设施内应用的技术装备来看,轻简化无土栽培装置1户;低成本水处理系统11户;微灌及水肥一体化(含喷雾、迷雾装置)22户;主动环境控制(自动或定时灌溉、调温、调湿、调光控制等功能)4户;轨道运输机1户。从设施内采取的生产模式来看,立体种植3户;测土配方7户;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微灌等高效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求精确供水)25户;精准农业技术(使用传感器、卫星图像、无人机、人工智能等进行精确施肥、灌溉和病虫害控制等,减少资源浪费)7户;轻简化机械化栽培(免耕少耕旋耕、使用机械或自动化设备等代替人工等)7户;病虫害绿色防控(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控等)10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包括秸秆还田,残体堆肥等)11户。数农融合有效赋能农业现代化,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4. 耕种管收环节智能化较弱。设施内作物“耕种管收”作业模式仍以人工为主。33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人工为主的31户,人工为主占总户数的93.9%;机械为主仅2户。

(二)销售模式较为单一,配套服务有所欠缺

1. 最终产品以直接出售为主。调查显示,33户设施农业种植户及设施农业企业中,有32户的农产品直接出售,占总户数的97.0%,仅有1户烘干后出售。

2. 交易市场仍为主要销售渠道。33户设施农业种植户及设施农业企业中,通过交易市场等方式出售农产品的有23户(其中14户为批发、9户为零售),占总户数的69.7%,以中介或合作社收购、网络销售、订单合同的方式销售的分别为6户、1户、3户。

3. 设施农业配套服务欠缺。调查显示,33户调查户中,没有配套服务的有20户,占全部户数的60.6%;有部分配套服务的6户;有完整配套产业链的7户。在有部分配套服务和没有配套服务的设施农业种植户及设施农业企业中,目前最急需的是优质的高产苗,高产耐运输且口感好的品种,以及仓储、加工、冷链等配套服务。

(三)农业户保险意识不强,农业补贴不够到位

1. 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识不强。为设施本身购买保险及设施内作物购买保险的,两者均购买的仅有5户,28户表示没有购买,占总数的84.8%,其中10户认为当地没有相关保险产品,7户认为保险产品不适用或赔付比不高,11户表示不了解保险产品或政策。

2. 设施农业享受其他补贴的不多。除农机补贴外,从设施农业是否享受(过)其他补贴的情况来看,享受过一次性补贴的有4户;享受过多次补贴的有1户;未享受过补贴的有28户,占总户数的84.8%。

(四)从业人员年龄大,学历普遍较低

调查显示,33户设施农业及设施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共计622人,其中45岁以下136人,占总人员的21.9%;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10人,仅占总人员的1.6%。

(五)收入稳步增加,投入资金来源以自有为主

1. 设施种植业收入增加显著。33户设施农业及设施农业企业2023年总收入1084.5万元,比2022年增加了145.1万元,其中设施种植业收入897.2万元,比2022年增加135万元,增长17.7%。

2. 设施投入资金以自有资金为主。从设施投入资金主要来源及占比来看,调查问卷显示,有26户来自自有资金,占总户数的78.8%。其中20户自有资金占总投入的比重为100.0%;6户自有资金占总投入的比重在60%以上;8户有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占总投入的比重在20.0%左右;4户有政府投入资金,政府投入资金占总投入的比重在20.0%左右。2户有民间借贷,3户有集体资金,两者占总投入比重均较小。

二、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农业户及农业企业普遍反映农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机构对设施农业信贷方式不灵活,支持力度不够。在33户设施农业种植户及设施农业企业中,有14户反映缺乏资金。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金融机构主要支持的是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基本支持资金较少。设施农业投入较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般采取分批投入建设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进度。加之,农民自身筹措资金困难,投入少,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经营资金缺乏。由于设施农业生产投入远高于一般农业种植,每亩的成本在1万元左右。但各金融机构对于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并没有更优惠的信贷政策。调查显示,许多农民有扩大承包经营的意向,但限于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实现。三是维护费用缺口大。土地流转后,设施蔬菜建设投资回收期长,维护费用大,积极性不高。如温室蔬菜建设投资,每亩投入约在10万元以上。承包给农户种植,每年收取租赁承包费0.4万元左右,投入回收期为25年。设施的老化、自然灾害发生的毁损等,需经营主体进行必要的维护。对经营主体而言,维护费用多、回收期过长,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设施蔬菜的进一步发展。

(二)人才及务工人员短缺

1. 用工困难。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比较普遍,不愿在农村务农,导致劳动力难求。加上人工费用逐年增加,由五年前每人每天50元,增加到每人每天70-80元,甚至用工高峰季节每人每天100元以上,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工困难。调查显示,四成调查对象反映存在农资、人力、电力等生产成本较高的困难。

2. 缺乏人才。由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大多是60岁以上的农民,思想保守,习惯于传统的农事操作,接受新技术、新设施的能力较差。加之设施陈旧,机械化程度不高,进一步限制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调查显示,约占总户数近七成的调查对象反映缺乏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三)良种种苗供应及作物或土壤农药残留问题有待改善

设施农业的连年种植,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病虫害发生,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因而,温室的沃土配肥、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难点。调查显示,有11户反映存在缺少统一良种种苗供应及作物或土壤农药残留问题,其中缺少统一良种种苗供应有6户,占总户数的18.2%,作物或土壤农药残留有5户,占总户数的15.2%。

三、意见及建议

(一)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级财政要持续增加设施蔬菜专项扶持资金,巩固优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及新型农业主体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施蔬菜发展。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对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对农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创新信贷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允许并设置设施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增加设施农业“设施保险”险种,加大政策保险力度。三是完善设施农业维修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补偿基金制度,维护农民利益。四是加强设施农业建设补贴。对各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集中连片建设、重点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户新上高标准灌溉设施、工厂化育苗设施、储运设施、蔬菜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等,根据项目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比例补贴;建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对农民和其他经营主体新建大棚和连栋温室进行贷款贴息。

(二)积极推动设施农业的规模化。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变零星布局为成片建设,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并帮助农民解决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积极稳健地推进专业村镇的发展。二要鼓励农村两委,乡村能人带头搞设施农业。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三要鼓励城市资本进入设施农业领域。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振兴设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四要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学农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带动年轻人返乡务农,以此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劳动力老化问题。

(三)提高科技服务设施农业的能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预算配套专项资金,对规范运营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乡村振兴现场教学基地等人才培训平台,培养出一批见识广、头脑活、技术精、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及技能人才。农业部门要对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农民及时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同时也加强对农民的现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对设施蔬菜精准栽培技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保证农业科技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服务,并获取一定的报酬。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