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各界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关心关注度不断提升,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开封市老年教育发展情况,开封市经济社会调查队组织人员在全市范围内,采取电话访问、问卷调查、随机面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对578名60岁以上老人开展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开封市老年教育课程丰富多彩,迎合老年人学习需求,发展前景可观,但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质量不高、依赖政策保障、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受访的578名老年人中,从年龄分布来看,60-65岁的占47.6%、66-70岁的占29.6%、71-79岁的占19.0%、80岁及以上的占3.8%;从户籍来看,农村户籍占32.0%、城镇户籍占68.0%;从性别来看,男性占48.6%、女性占51.4%。
(一)受众群体大,老年教育发展潜力足。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开封市常住人口482.4万人,其中50-59岁人口为66.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3.8%;60岁及以上人口(以下统称老年人)为93.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9.3%。另据每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至202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分别为19.1%、19.5%、20.5%,老年人逐年增加。调查显示,参加过老年教育的有179人,占31.0%;未参加过老年教育的有399人,占69.0%。全市范围内,未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占将近七成,说明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教育,发展空间大,潜力足。
(二)老有所乐,老年人再教育意愿强烈。快速调查显示,有老年教育意愿的老年人占99.4%,其中非常强烈的占55.3%。在参加过老年教育的179名老年人中,从活动时间看,每周参加老年教育活动在2小时以下的占37.4%、2-6小时的占53.6%、6小时以上的占9.0%;从活动效果看,67.0%的老年人认为“愉悦了身心”、82.1%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5.8%的老年人认为“结交了更多朋友”。受访老年大学的学员们表示来老干部大学主要是学习知识、充实自己、锻炼身体、广交朋友,让晚年过得更幸福、更愉快。而未参加过老年教育的399名老年人中,有61.2%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老年教育,但受距离、家庭琐事等原因没能参加,也有不知道学习渠道或抢不到课程名额的老年人。老年人整体参加再教育意愿强烈。
(三)老有所学,老年人满意度高。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老年人中,大多数表示老年教育丰富了老年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并对当前老年教育表示认可度高、发展前景好。快速调查显示,89.4%的老年人对艺术类(舞蹈、声乐、戏曲等)感兴趣,30.2%的老年人对书画类(书法、画画等)感兴趣,31.3%的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类(中医、食疗、按摩、护理等)感兴趣,反映出老年群体对文化、健康知识需求较大。同时,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老年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不看好老年教育的仅占2.2%;不满意的仅占1.1%。
(四)后劲十足,老年教育助推银发经济。快速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参与过老年教育的基本都有退休金,六成老年人愿意使用收入用于老年教育,其中有17.9%的老年人在老年教育上花费超过收入的10%。从教育效果看,28.5%的老年人认为“提升了技能”“促进了再就业”。市政花园某舞蹈队会为队内学员统一购置颜色鲜艳且面料舒适弹性大的训练演出服装,有时还会接到商家周年庆活动的演出邀请,队内老年学员纷纷表示学习舞蹈强身健体的同时得到了对学习成果的认可,偶尔还能够赚取意料之外的酬劳。
二、当前老年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老年教育供需不平衡,便利条件不足。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多,老年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但老年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无法满足当前老年人的需求。在179名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被访者中,有66.5%的老年人表示“教育机构少,不能满足需求”。在399名未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被访者中,有4.5%的老年人表示因“距离太远”只能放弃参加老年教育。居住在六大街的女士表示她每次上声乐课前要一大早换乘两趟公交车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十分费时费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质量不高。在179名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被访者中,过半数老年人希望加强师资力量、提高课程质量、丰富课堂内容。快速调查中发现,公园广场上的老年舞蹈队、戏曲团等多为自行组织,老师以兼职为主且队伍不稳定、任教酬劳低,课程学习往往不够深入。汴京公园学戏曲的张女士表示拉弦老师水平有限,室外场地音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因无法找到更具学习氛围的戏曲团退而求其次只能在此学习,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戏曲演唱水平还需遇到更专业的老师。
(三)依赖政策保障,宣传力度不够。在179名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被访者中,有17.3%的老年人表示“缺少政策保障”。开封市老年大学招生章程显示,对学员每人每学期大部分课程收取学费150元,不足以覆盖成本,为保证教学质量,运营资金还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补充。同时,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获取老年教育信息渠道少或者对老年教育了解不多。在179名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被访者中有31.8%的老年人认为获取老年教育信息渠道少;在399名未参加过老年教育的被访者中,有50.0%的老年人表示“对老年教育不了解”,有28.6%的老年人表示“不知道哪里有学习渠道”。随机问卷调查中,一位来自祥符区的老年人发出老年教育是什么的疑问,详细解释后又表示能去哪里学习、收费贵不贵、最好免费等诉求。
(四)部分老年人牺牲自我,放弃再教育机会。受访的近三成老年人,因为带孩子或者再就业而没有时间参加老年教育。另外,我市老年教育主要依托老年活动中心开展。市县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心主要在工作日进行授课,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安排课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日需要帮忙带孩子的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在市政公园随机开展问卷调查时,市民王女士表示她工作日要帮忙给儿子儿媳带年幼的孙子和孙女,无法腾出休息时间来享受老年生活,周末老干部学校不安排课程,希望再过几年可以腾出手来学习跳舞。在电话访问时,祥符区某男士表示孩子是独生子女,为了不拖累孩子、给孩子减轻负担,选择在身体素质还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兴趣爱好被扼杀。
三、对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仍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物质养老方面,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产业发展依旧存在短板,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为银发经济赋能。
(一)“三到位”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宣传到位,多举措、多途径举办老龄化国情教育、公益培训和各类宣传活动,将终身教育理念普及到老年人中,逐渐提高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认知,激发老年人的求学热情。二是政策到位,整合利用各类闲置场地资源对老年人开放,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可通过财政补助、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推动实现老年教育资源互通和灵活调配,推动老年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轨道。三是资金到位,可以通过慈善募捐的方式取得社会资金的支持,确保教学场所、教师工资等硬件设施充足供给。
(二)“三强化”提升老年教育活力质效。一是强化课程设置,合理编排教学计划,积极拓宽课程种类,要紧贴老年人实际需要,用广大老年人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专业解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走进老年人心里。二是强化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构建多元师资队伍,培养老年教育专职人才,努力提升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通过合理的待遇保障激发师资活力。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企业单位参与,鼓励社会机构、企业积极参与,让更多的机构、高校和民企参与到老年教育领域。
(三)“三结合”实现老年教育资源互通。一是大学与社区结合,深度嵌入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本地区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打通不同区域、不同部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渠道。二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动数字化设施及相关使用操作的适老化改造,打造一批优秀的适老化数字资源和精品课程,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营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老年教育良好氛围。三是教育与地方特色结合,打造老年教育特色品牌,要深挖开封市的特色文化,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非遗传承作为核心的特色课程。
(四)“三带动”推动老年教育长远发展。一是老年教育带动产业发展,优质健康医疗、智慧养老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领域迎来宝贵发展机遇,积极探索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新模式,将老年教育与娱乐、旅游、康养、文化等相关产业相结合,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养老事业与产业共发展的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建 “养老、教育、产业属性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老年教育带动银发经济,正视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传统意义上老年市场主要关注医疗和养老,而数字时代老年人群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亟需丰富为相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难得机遇,更是银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是老年教育带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于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勇担传承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