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保障。新中国成立75年来,开封市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将发展好第一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资金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稳产保供,第一产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农业发展基础牢固
1949年,开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仅有不到1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有序发展。2005年、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60.35亿元,增速为2.4%。2010年至2023年以来,第一产业年均增速4.1%,产业发展趋于成熟,增加值增速也逐渐放缓。
二、农林牧渔业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开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断提升。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74亿元,1978年为4.37亿元,199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2009年超过300亿元,2014年超过500亿元。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02.19亿元,同比增长2.5%,农、林、牧、渔各行业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一)农业做出积极贡献。农业是生产的根本。1949年和1978年,开封市农业产值分别为1.45亿元、3.6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均超过了80%。2013年,农业产值达到261.32亿元,占比降到52.8%。到了2023年,农业产值为432.16亿元,占比为61.5%,相比十年前稍有增加。75年来,开封市始终把农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占比基本保持在50%以上,主导地位依旧稳固。
(二)林业稳步发展。林业在开封市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一直较少。1949年,开封市林业总产值为492万元,占比为2.8%。1978年,开封市林业总产值为2261万元,占比为5.2%。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退林还耕”之后,林业总产值占比逐年下降,2023年,开封市林业总产值增长至27381万元,但占比仅0.4%。总体上看,林业产值增长明显,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三)畜牧业发展总体向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开封市居民养殖多以劳役用大牲畜为主。几十年间,开封市畜牧业发展实现蜕变,牧业产值从最初的不到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1.64亿元。同时,2023年开封市禽蛋类产量为34.60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倍;奶类产量超过35万吨,比改革开放前期增加了40多倍。肉蛋奶产量持续上升,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四)渔业成为重要产业。1949年,开封市渔业总产值为19万元。经过几十年发展,1988年,开封市渔业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2004年超过1亿元。到了2023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淡水产品产量超过6万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渔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五)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实现跨越。21世纪初,开封市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在11亿元左右;201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27.31亿元;到了202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超过50亿元,相比20年前增长近5倍,农业产业服务种类更加多样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推动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三、农业生产压舱石作用明显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开封市着眼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装备越来越多,生产水平得到有力保障。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农业生产日益增强。一方面,“硬实力”越来越强,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市旱涝灾害频发,农田水利建设和机械化水平低下。2023年,开封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613.05万千瓦,是1995年的3.14倍;大中型拖拉机28402台,是1995年的27.85倍;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2426台,比1995年多43326台,各种农用机械不断涌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高。另一方面,“软实力”越来越好,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开封市大力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化肥、农膜、农药等主要物资消耗量近些年来逐年减少。2023年,开封市农用化肥施用量为303975吨,同比下降2.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0959吨,同比下降5.6%,农药使用量4003吨,同比下降4.4%,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二)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建国初期,开封市粮食总产量41.08万吨,亩产仅48公斤,粮食耕作水平落后,产量严重不足。1978年改革开放,粮食总产量达到82.59万吨,亩产接近120公斤。1981年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亩产突破200公斤。2023年,开封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94.16万吨,亩产380公斤,与建国初期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6倍多,亩产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2.8%,有效保障了全省乃至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开封市农产品种类以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品种相对单一,瓜果、蔬菜、花生等面积小、种类少。75年来,开封市通过政策激励、规划引导、示范带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种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居民日渐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1.“果盘子”种类更加丰富。几十年来,开封市瓜果面积稳定增加,产量大幅上升。瓜类主要以西瓜和香瓜(甜瓜)为主,2023年开封市西瓜种植面积67.58万亩,产量247.48万吨,分别是1990年的11.32倍、24.3倍。果类以园林水果为主,其中苹果、桃、葡萄和梨占比最高。园林水果产量从1990年的3.0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8.16万吨,增长了近15倍。几十年来开封市瓜果产业凸显特色,“果盘子”工程全面推进,有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走上了致富道路。
2.“菜篮子”拎出居民幸福感。1949年,开封市蔬菜种植面积仅有8万多亩,2023年,开封市蔬菜种植面积为270.49万亩,是1949年的30多倍。同时产量大幅提升,2023年开封市蔬菜总产量为870.38万吨,是1983年(31.04万吨)的28倍多,“菜篮子”应有尽有,生产规模化、设施化程度越来越高。
3.“油瓶子”保障底气十足。建国初期,开封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82.37万亩,产量2.93万吨,到了2023年,开封市油料播种面积150.29万亩,产量达到48.05万吨。花生作为开封市的特色农产品之一,1949年,开封市的花生产量为2.34万吨,75年过去,2023年,开封市的花生产量已经高达47.43万吨,产量位居全省前列。“油瓶子”原料供应充足,自给率不断提高,居民食用油安全得到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工业等其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75年峥嵘岁月,开封市肩负重任,坚持扛稳粮食安全重责,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封市定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促进开封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