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制造立市建设,市政府印发了《开封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现将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高瞻远瞩、深入谋划,出台了《河南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豫政〔2023〕32号),并配套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随之,安阳、许昌、南阳、商丘等多个地市均及时制定了新一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省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实施“制造立市”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与其他地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起草了《开封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总体考虑
《行动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现代食品等我市制造业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坚持按企业、行业、区域分类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强化服务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数字能力,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成为制造立市重要支撑,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力争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带动制造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7大行动,组织开展19项重点任务。
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引领行动,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建设“数字领航”企业,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实现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全覆盖;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以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重点,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二是实施高端制造突破行动,推动关键技术高端化发展,突破和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产品价值链高端化提升,在重点行业领域培育一批智能产品;推进制造业产业链高端化融合,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三是实施智能制造提升行动,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供应链全环节,建设智能应用场景,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打造示范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车间;培育覆盖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工厂。
四是实施绿色制造升级行动,开展数字化绿色设计,培育绿色设计产品和节能节水技术装备产品;推动数字化绿色生产,打造绿色工厂;构建数字化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五是实施数字化支撑强化行动,加快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智能装备水平整体提升;培育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
六是实施数字化基础建设强基行动,优化升级网络设施,打造制造企业内网改造标杆;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工业大脑”;加快标准推广应用,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评定。
七是实施数字化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打造现代企业家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推动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建设;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实施,《行动方案》着眼打好“组合拳”,提出5项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市数字化转型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研究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实施的重大问题,谋划部署重点工作,督促落实重要事项。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对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争创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给予奖励。
三是注重项目建设,建立市、县级重点项目库,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谋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强要素保障。
四是严格督导考核,建立“月通报、季调度、年中观摩、年底考核”机制,开展督导检查。
五是营造良好氛围,挖掘培育典型案例,营造典型引路、借鉴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强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开展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应用促进等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