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统计局
无障碍浏览 进入适老模式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统计分析 > 全市分析

关于开封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地调队综合科|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次数:
    近年来,开封市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期,我们对全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一次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封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开封市拥有耕地面积590万亩,常年种植粮食作物750万亩以上、油料200万亩以上、蔬菜和瓜果300万亩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具有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开封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主要做法和发展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加强农产品主导产业区建设,筑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是基础。近年来,开封市多策并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高质量推广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大蒜、优质果蔬、畜草产业发展,为延伸农业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2019年,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30余万亩。2019年在尉氏县、祥符区分别打造了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目前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稳定在50万亩以上。2019年全市花生种植达189万亩,分别在杞县和祥符区建成了一个5000亩高油酸良种繁育基地,在尉氏县建成3万亩优质高效花生生产基地。
   2019年全市优质蔬菜面积达200万亩,成功打造多个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果蔬生产基地。例如:通许县早熟苹果产区2.6万亩、尉氏县优质桃产区3.1万亩,祥符区葡萄产区0.6万亩,市区周边建设菊花花卉苗木生产集散区等。杞县在成功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大蒜)优势区基础上,持续推进省级大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广大蒜优良品种。
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培育3家奶牛核心育种场,改造升级11家家庭牧场,高产奶牛核心群年均增长2000头以上;新建(改建)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家,优质肉牛年增长1.6万头,优质肉羊年增长10万只以上;畜草产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2019年全市青贮玉米种植达到8万亩,优质牧草种植达到1.5万亩。
   (二)实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多样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水平,关键取决于经营主体的带动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规模农户等。近年来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对单一农户的聚集效应和对市场联结效应显著增强,带动单一农户享受产业化红利,有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显示,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通过拉长产业链深入融合三次产业,可使社员年均纯收入比非社员高25%以上。
表1:开封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情况
    尉氏县门楼任乡新庄村腾龙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是省级优秀示范社、市级优秀专业合作社,承包耕地60余亩,是拥有16个温室大棚的高端草莓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生产模式,年纯利润可达到60余万元,常年吸纳农村劳动力将近50人。合作社通过吸收社员,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草莓种植,建成稳定的利益链接关系,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社保底价收购的利益联盟机制,大大增加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收入。
   ()强化品牌农业建设,引领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23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3个、绿色食品认证7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6个。全市共有2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占河南省总数23.3%,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另外还获得了5个省级区域品牌、4个省级企业品牌、22个省级产品品牌、6个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开封岳家湖千菊实业有限公司种植各类茶用菊、食用菊、药用菊等作物约2000亩,拥有菊花无菌加工生产线20条,年产干菊花约200吨,产值过亿元,成为了带动一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其旗下宋韵千菊园于2019年10月举行“菊茶千品”活动,成功申报最大规模的品茶吉尼斯世界纪录,进一步提高了“开封菊花”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开封市的菊花文化和菊花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兰考蜜瓜”是开封近几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的特色优秀农产品品牌。在种植带头人李永健和张树峰(现任兰考蜜瓜协会会长)的不断探索下,2019年“兰考蜜瓜”种植达13701亩,产量37856吨,目前已进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了兰考特色种植的一张名片。另外祥符区花生、杞县大蒜、开封西瓜、兰考红薯,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早已是开封的招牌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品牌享誉全国。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为重点,通过产业链向前、向后不断延伸,在经营主体间建立产业联系,整合资源,深化分工协作,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开封市在大力推广优质作物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小麦、食用油、纺织等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全市第二产业与农业相关的有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纺织等多个行业。2019年,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和纺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合计占规上工业企业个数的23.1%,共实现增加值65.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9.9%。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已成为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表2:2019年开封市部分行业规上工业企业情况
    尉氏县张市镇天源面粉公司是开封市面粉加工企业中的代表企业,集仓储、购销、加工、运输为一体,年小麦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仓储能力20万吨,共有员工80多人,是中央储备粮收购、储存点之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培育专业化的生产技术管理队伍,与周边多个乡镇签订小麦收购协议,形成了小麦生产、收购、储存,面粉深加工,产品销售的稳定的产业链,大大促进了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五)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市农业企业6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2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在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9家属于工业,2019年共实现产值68.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5.3%。另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7家。目前全市已经形成多个代表性产业集群,包括以天源面业、宇东面粉、家家福面粉、六福面粉、金穗面业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以牧原股份、开封大红门、伊兰牧业、禾丰肉类等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龙大植物油为代表的油料加工产业集群。
开封市家家福面粉有限公司是豫中地区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面粉加工企业,公司占地158亩,现有职工136人。企业总资产3.8亿元,拥有年加工小麦30万吨、年加工非油炸方便面1.5万吨的生产能力。该公司依托于开封优质小麦,不断延展产业链,开发各种产品,目前公司除普通面粉外还生产有“高筋特精粉”“面条专用粉”“馒头专用粉”以及挂面、方便面系列产品,其产品商标“金杞”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六)培育农业产业园区,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产业园3个,市级产业园3个;培育县级产业园20个。兰考县“湖羊—蜜瓜”和杞县“大蒜”被批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祥符区“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已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答辩、专家评审和公示公告程序;通许县“菊花”、尉氏县“食用菌”、尉氏县“优质小麦”也已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表3:开封市农业产业园投资开工情况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可以集成要素资源,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对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兰考县农业产业园去年6月邀请北京新发地集团11位销售大王来汴进行产销对接,积极推进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园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园这个平台促进特色农产品进京。农业产业园在扶贫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市省、市级产业园共带动贫困户7000余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七)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带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多行业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近年来开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悠久、特色农业突出等优势,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特色农产品种养与旅游服务紧密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全市共有56个村开展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正在创建A级旅游景区的乡村旅游单位有4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9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3个,其中兰考张庄村已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特色村重点名录。
祥符区西姜寨乡是开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1+6”乡村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乡镇。近年来爱思嘉农旅集团西姜寨乡加强合作,开发了思嘉民宿、农业嘉年华、乐田农场等一大批农旅项目。
其中思嘉民宿通过顶层设计,基于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乡村关系,将村里闲置的院落收储,进行改造和新建,把残破农院改造成为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宿群。同时,在村里通过自愿报名,筛选民宿管家进行培训上岗,让村民自发地参与到民宿的经营中来。这种模式既实现了民宿融入乡村整体环境,又产生了反哺乡村的功效。目前,已首批建成9组风格不同的民宿,可提供客房30余间,相应配套的乡村酒吧、餐厅也正在建设中。自思嘉民宿建成以来,已接待省、市、县(区)、乡各级调研团队百余次,参观人数达2万余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给予了多次报道。
农业嘉年华项目以现代农业文化为主线,结合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等向人们展示极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文明,打造以高科技展示,农业观光旅游,研学基地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样板。该项目占地390亩,投资4.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被选定为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自9月22日正式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4.6万人次,实现收入302万元。
   (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农业发展,是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三农发展新的助推器。目前全市将近三分之一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采取电子商务方式销售过农产品的农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共有1233个,销售的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杂粮、禽畜等多个品种。2019年全市拥有大规模电商平台和企业23家,已有553个益农信息社投入运营,平台累计实现交易额31.9万元,助推500个村庄实现农产品上线。成立于2019年10月的河南渤海电商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截至今年4月农产品成交量8915吨,成交金额7802万元,该公司与各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深度对接,成功将杞县大蒜、西姜寨花生、开封菊花、兰考红薯、祥符区西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开封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开封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融合发展理念滞后
    自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文件以来,开封市在顶层设计和远期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开封是农业大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理念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村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和种植业结构,农业技术、资金缺乏,信息流通不畅,缺乏用现代工业、商业、生态互联网等方式经营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弱,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产业融合链条短,产品开发模式仍多限于对资源本身的浅层次粗放式开发,缺乏深加工和精品化处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业链较短,生产与加工一体化的规模农户较少。目前全市8598家规模农户中94.3%的农业经营户经营方式还是以生产为主,仅有少数开展了加工活动。而全市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155家农户中96.8%限于住宿餐饮、采摘和农事体验,观光体验、健康养老、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农业拓展功能挖掘不够。
 (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也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大多仍从事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2019年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中有7家企业产值超5亿元,仅有两家超过10亿元。大型龙头企业少、对农产品转化能力小、参与融合发展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偏弱。全市登记在册的农业合作社有14335家,但参与农户只有7.8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仅有5家成员,能为社员提供全程或者某个环节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社较少。三是家庭农场与市场对接的紧密度不够。开封市很多家庭农场在对接大市场方面存在短板,销售渠道单一,有很大市场风险。 
   (四)缺乏相应人才支撑
    一是在经营者方面,综合素质偏低与老龄化严重。目前开封市农村的主要经营者多为初中以下学历,年龄超过50岁的将近一半,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也不多,导致新型经营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二是在劳动用工方面,大部分企业都是就近用工,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多,剩下的普遍年龄偏大,劳动技能不高,在用工忙的时候会出现用工短缺,甚至高价都请不到工人。三是在人才方面,全市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超过51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占43.8%,农业专业人才、技术工人、销售管理研发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加大力度,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330万亩,还有超过三分之一没有建成;二是全市高效节水耕地灌溉面积也仅为165万亩;三是全市农村仍有44.4%的村庄没有通公共交通,62.6%的村庄没有电子商务配送点;仅有18.9%的村庄生活污水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14.3%的村民接通燃气管道。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农村脏乱差的情况依然存在。
   (六)融资问题较为突出
     农业产业投资持续时间长,收益回报慢,融资相对困难。一方面,由于工商资本的逐利性,进入农业的资本较少又相对盲目。以我市优势农产品大蒜为例,因存在人为炒作,部分人盲目跟风,造成蒜价经常性大起大落,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害农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户固定资产少,生物资产多,土地、林果、畜禽等都是农业经营主体普遍拥有的资产主体,从市场价值来看,并不算低,但是牲畜活体无法作为抵押品,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就很难达到金融机构要求的信用水平。而农业生产企业多存在季节性收购农产品,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资金少、融资难在一定程度减缓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三、促进开封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农村基层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理念滞后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将《开封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开封市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落实落细。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建立参与农业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积极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能够大幅提高收益,逐步转变农村基层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的落后理念。
   (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融合层次
    目前开封大部分农业产业主体偏小偏弱,走精深加工路线力有未逮,构建产销一体的产业链更符合其目前发展阶段。上游可以通过订单农业,利用信息优势引导农户生产,帮助农户错峰生产,稳定原料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下游可以在营销方式上多做文章,与各类超市对接合作,脱离批发市场,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同时还可以利用好网络平台,发挥靠近郑州这个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多搞线上团购,使产品直接入户。要发挥好农业产业园区的作用,做好园区的规划设计,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仓储、物流、信息、电商销售等配套企业进驻,由园区牵头设立电商平台,前向发展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后向健全仓储物流配送和销售体系,形成整个农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首尾相连、上下游衔接的完整产业链。
   (三)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
    一是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与社会资本开展积极合作;按照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标准开展评估,选出优秀企业,以奖代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是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政府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协调沟通产品业务相同的企业开展联合创新,聚合力量和资金。农业、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 促进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推广资金。三是提升龙头企业管理能力。由政府部门牵头举办各类企业家座谈会、人才交流会,组织企业家前往知名企业集团考察学习;还可以邀请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对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授课,提高其管理能力。
   (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以更大力度、更高的标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在扩大“最多跑一次”覆盖面的基础上,快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推动企业注册、证照办理、费用缴纳等业务电子化进程,提升办事效能。另一方面树立起服务意识,构建起政企意见交流机制平台,实施好“四个50”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用好招商引资“关键一招”,创新理念,运用“大员”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等形式,引进农副产品加工、文产旅结合类的全国知名企业。
   (五)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应注重质量提升。继续修订完善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考评管理办法,提高奖励标准,大力支持全市优秀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争创省级示范社、示范农场。以开封优势作物大蒜、花生、菊花、果蔬、花卉苗木等为重点,鼓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各类主体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家庭农场联盟、产业协会联盟等,实现各主体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要素通融、利益联结,共同发展壮大。建立农业技术部门、农技人员联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制度,及时提供各类信息、技术服务,指导其应用高产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采取多种方式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城市社区直接合作,支持其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开展农产品直供直销,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加强产业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人才引进。加大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便利服务。效仿浙江等地的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电商的,给予资金奖励;为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党团组织关系挂靠等服务。二是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重点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创新培训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承担培训工作,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授课,促进涉农人员技术交流,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三是制定鼓励优秀人才服务农业的政策。出台各项政策确保农业人才能够扎得下根、留得下来。例如,在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可按规定计算连续工龄;提高农业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各类服务获取合理报酬等。
  (七)加快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高标准农田新建与提升并重,以县为单位,压实责任,按照规划标准及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型灌溉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加快全市农村公共交通工作推进速度。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确保将来每个村都能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取得新突破。
   ()完善金融服务,强化产业融合支撑
    一是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市级农业投资担保服务平台作用,采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帮助农业生产企业解决抵押困难问题。另外还要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接、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二是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信用评定。各级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积极与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将其掌握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状况、经营水平等信息进行共享,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起信用档案,综合评定信用等级,在此基础上向其提供符合其信用水平的贷款服务。在全市大力推广兰考普惠金融经验,对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进行无担保授信。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协商建立风险防控补偿机制,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用途、激励守信、严惩失信”的原则进行管理。四是探索推广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和资金折价入股企业,有效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合作社的组织资源、农户的土地资源,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统一的利益主体,减少农业发展对资金的依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主办:开封市统计局 | 地址:开封市晋安路中段158号6号楼B区 | 电话:0371-22771234
豫ICP备20012902号 | 网站标识码:4102000033 |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14号
技术支持:开封商城网股份有限公司